躺着看小说网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20节(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帝师作者:来自远方

第20节

杨瓒傻眼,刚想说话,顾千户已拉紧缰绳,调转马头,瞬息被雨水掩去背影。

见杨瓒握着青玉,动也不动的站在门边,杨土不得不出声提醒。

“四郎,雨这么大,还是先回房,免得着凉。”

杨瓒顿觉身上发凉,握住青玉,快步穿过大门,直奔后堂厢房。

穿过门廊时,不经意扫过摇摆的桃枝,脚步瞬间一顿。

摊开手指,看着掌心的青色玉环,心中生出一个疑问:顾千户如何知道他家住哪里?还是说,锦衣卫就是如此神通广大,无孔不入?

绞尽脑汁,仍是得不出答案。

冷风刮过,禁不住打了个喷嚏。杨瓒揉揉鼻子,决定暂且不想这些,先换下官服,喝一碗姜汤暖暖身子再说。

弘治十八年五月壬辰,皇太子临奉天殿,告大行皇帝宾天,遗诏颁于天下,讣音报于宗室藩王,并宣大行皇帝遗命,藩王各守封地,无需进京奔丧。

翌日天明时分,公侯伯及三品以上文武哭思善门。三品以上命妇着麻布圆领大袖衫,不簪环佩,只以麻布盖头,诣两宫,同于思善门外哭悼。

京城内,选官监生吏员僧道俱着素服,至顺天府朝阙。

皇城内外寺庙道观钟响三万杵,僧道早晚念经,必足二十七日。

京城禁屠宰十三日,饭楼酒肆不挂牌坊,只挂白色灯笼,内外军民妇女亦着素服。

弘治帝宽行仁厚,大丧之日,满城缟素,哭声震天。

杨瓒在素服内多加一件夹衫,先至翰林院斩衰,哭过一场,未时之前便回到家中。

因昨日淋过雨,发过一场汗,头仍有些昏昏沉沉。

“四郎可要见牙人?”

“暂且不必了。”

没有精神,时机也不太对,杨瓒决定接受顾卿的建议,老实窝在家里,三日后再做打算。

“可是……”杨土神情间有些为难。

“什么?”

“厨下不生火,饭庄食铺也不开,家中只有冷食,四郎可受得住?”

杨瓒微愣,拿开覆在额上的布巾,这才想起,他和杨土都不会做饭。住在客栈,膳食自有厨下料理。搬家之后,三餐都靠食铺,家中的厨房只生过两回火,全用来熬煮姜汤,余下时候都是冷锅冷灶,锅碗瓢盆都成了摆设。

“这样下去不行。”

用力按了按额角,杨瓒坐起身。

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

先时只想有安身之处,其他未多做考虑。如今问题摆在眼前,方知百事烦心。

前院的门房可以延后,厨役必须尽快找到。

“这几日不便,你且去福来楼寻掌柜,使上些银子,每日膳食仍送到家中。等上三四日,便可寻牙人雇厨役。”

杨土点点头,表情有些迟疑。

“可有话?”

“四郎先时说过,要回涿鹿省亲。现下可是改了主意?”

杨瓒微顿,没有正面回答,而是问道:“可是想家了?”

“恩。”

“现在走不得,须得等到除服。”杨瓒叹息一声,手指滑过眼眶,用力捏了捏鼻根,“吏部下条子,咱们即刻启程。”

杨土用力点头,道:“我先时在街上买了炊饼,烤一烤,四郎将就用些。”

“好。”

拨亮烛光,生起火盆,杨土捧来炊饼,用长筷夹住,在火上烘烤。

不一会,焦香味便飘满厢房。

杨瓒抽抽鼻子,再也坐不住,干脆下榻和杨土一起烤饼。

烤到一半,忽听门外有脚步声。抬起头,门上映出模糊人影。

杨土机警,立即丢开长筷,抓起火钳。杨瓒皱眉,示意他稍安勿躁。

逢弘治帝大丧,京师守卫愈加严密。

锦衣卫和东厂番子日夜巡视,哪个不开眼的蟊贼,选在这个时候爬房梁闯空门,必是嫌自己死得不够快。

再者说,他一个翰林院七品编修,纵有余财,买下这栋宅院也不剩多少。天子和太子赏赐的布帛确是值钱,然上贡之物,贸然出售,必会引来盘查。

观门外之人,像是故意发出声响,引来室内注意。真是贼盗,应不会愚蠢至此。

“门外何人?”

“杨编修见谅,小的是长安伯府家人,奉伯爷之命至府上问安。因叫门久不见应,小的斗胆,擅自入府,还请编修不罪。”

长安伯府……顾卿?

杨瓒心头微动,拦住杨土,自行上前打开房门。

门外,一名做家仆打扮的中年男子恭敬立着,身形魁壮,长相却是和气。

见杨瓒面露疑惑,家仆立即拿出伯府腰牌,并道:“近日京城风大雨大,杨编修乔迁新居,定来不及着牙人寻仆役厨娘。伯爷同编修一见如故,提心编修所急。厨娘现候在府外,编修且留几日,若是合心便长久留下,若是不合心,待风停雨歇,再寻牙人不迟。”

“多谢顾千户好意。”

家仆弯腰,笑得愈发亲切,却不会令人觉得谄媚。

“编修的话,小的必回报伯爷。”

不提现下寻不到厨役,锦衣卫送人上门,不收也得收。

家仆带来的不只厨娘,更有柴米油盐,不一而足。

令杨土送走伯府家人,杨瓒坐在厢房,看着顾卿留下的青玉,长久的出神。

锦衣卫的人情岂是那么好欠,九成是利滚利,半辈子都还不完。

指尖擦过青玉边缘,杨瓒垂头叹息,单手捂脸。

可为什么,他仍是觉得自己赚到了?

果真是不可救药,人生休矣!

这厢,杨编修困坐厢房,摇头感叹。宫城之内,朱厚照的日子也愈发难过。

六月癸巳,三日哭丧完礼,文武百官和军民耆老立即奉笺劝进,恭请皇太子登位垂统。

按照仪制,自不能一口答应。必须婉拒,劝进三次才能点头。

不登大位,临朝听政却不能耽搁。

牢记弘治帝的叮嘱,朱厚照也想做出一番成就。按照内阁上进的奏疏,满怀热情驾临西角门,刚坐下不到一刻,就被兜头泼了一瓢冷水。

左右文武没有急着参奏朝政,反而跳出几名言官,对太子殿下的坐姿仪态、常服玉簪各种挑刺。

朱厚照皱眉,低头看看,又不是正经朝会,他穿一身常服怎么了?正为父皇服丧,不戴冠又碍着谁了?

说什么坐姿不正,这和处理朝政有什么关系?

八竿子打不着!

言官喋喋不休,半点没有停下的意思。更言朱厚照几番召杨瓒进宫,于暖阁内秘议,不闻内阁朝堂,不合规矩。就差明着说杨瓒是个奸邪佞臣,只顾讨好太子,有小人之态。

朱厚照脸色越来越黑,听到最后,猛的一拍龙椅:“够了!”

“殿下!”

言官梗着脖子,脸色涨红。

朱厚照不理他,直接唤张永捧出先皇密旨。

“宣!”

这份密旨,只有内阁和吏部尚书见过,多数朝官并不知晓。

“敕翰林院编修杨瓒,睟面盎背,昂霄耸壑,……擢迁翰林侍读,授奉训大夫,兼领左谕德,讲习弘文馆。”

敕令读完,满室皆静。

从五品?!

先时上言的给事中卑陬失色,顿感措颜无地。

内阁三位相公稳如泰山,神情不变。

六部尚书中,除早已知情的马文升,连户部尚书韩文都颇感意外。两位翰林学士则是微微颔首,杨瓒此子,目达耳通,胸怀锦绣,兼怀才抱器,束身守正,能导太子殿下向学,当为人臣。

杨瓒不在殿上,另有中官至家中宣读旨意。

不等多数人回过神来,张永又展开一份黄绢,乃朱厚照亲敕,并加盖皇太子宝印。

敕令内容不是封赏,而是连摘十余人的官帽,三人问斩,十一人发北疆西南戍边。更倒霉的则被发配琼州府,山高水远,永不得还朝。

闫桓即在名单之中,佥都御使直接贬为白身,发往宁夏戍边。

锦衣卫查到的证据,一股脑摊开在文武面前,无论都察院还是六科,都有人牵涉其内。左右都御使面上无光,六科都给事中恨不能刨开地砖,找条地缝钻进去。

“夺罪人官袍乌纱,即刻押往边地!”

“遇赦不赦!”

四字落下,如黄钟大吕,响彻在众人脑海。

文武寂静无声,大汉将军持戟入殿,将跪倒在地的犯官逐一拖了下去。

耳边响起犯官的求饶声,众人这才如梦初醒。

先帝万年,新帝未大赦先问罪,十余官员被摘掉乌纱,发配戍边。

突来的变化,实令满朝文武措手不及,更如警钟在众人头顶敲响。

这位好动爱玩的太子殿下,恐怕和预想中的相去甚远。观其性格,也非如先帝仁厚,倒似圣祖高皇帝和太宗皇帝般杀伐果断。

明君?

暴君?

于天下万民,究竟是福是祸?

谢迁猛的看向李东阳,后者却是眼眸微敛,沉静默然。

朱厚照未登宝位,庙堂已掀起波澜。

于此同时,三匹快马自北疾驰而来,马腹贴地,马上骑士袢袄染血,满面风尘。

城门卫察觉异状,当即敲响铜锣。

快马疾驰至玄武门下,接连口吐白沫,不支倒地。马上骑士翻滚在地,顾不得起身,嘶哑吼道:“边镇急报,鞑靼大举兴兵,叩边宣府!”

第四十三章豪言

弘治十八年六月戊申,趁弘治帝大行,举国哀悼之机,鞑靼首领小王子举兵万余,悍然叩边宣府。

与往昔不同,此番叩边,鞑靼有备而来,并不打算抢了就走,小王子用兵有道,沿牛心山、黑柳林一带布下营盘,长阔达二十余里。

营中人喧马嘶,弩箭齐备,刀光耀目,一副打持久战的势头。

得夜不收谍报,巡抚都御史李进、总兵官都督佥事张俊均知来者不善,情况危急,却在如何应战上发生争执。

李进主张坚固墙垣,闭境自守。待鞑靼三鼓气竭,兵困马乏,再偷营劫寨,出奇兵袭之,自可退敌。

张俊连连摇头。

石城汤池,固可以坚守,鞑靼骑兵又不是傻子,自可以绕路。若被破开隘口,沿途的边民可挡不住鞑靼的长刀铁蹄!

“坚城固守,方为不拔之策。”

“不可!此举无异陷边民于水火!”

“若为贼虏所趁,长驱直入威胁京城,张总戎可担当得起?”

“分兵把守,守望相助,才是上上之策!固守城中做个缩头乌龟,任由百姓被鞑子践踏掳掠,你我都将是罪人!”

二人各执一词,闹得面红耳赤,仍是争执不下。争到最后,连“莽夫”和“书生不知兵”的话都砸了出来,眼瞅着就要上演一出全武行。

休要以为李御史是文官,动手便会吃亏。

论起单挑肉搏,李御史绝对人中翘楚。经历过朝堂风雨,除两位都御使,打遍都察院六科无敌手。非是强悍到一定境界,也不会被派至边疆重地,巡抚重镇,和刀口染血的军汉叫板。

再者,文武有别。

真打起来,李进可以拼尽全力,拳打脚踢,上牙口都成。

张俊却不行。

身为总兵官都督佥事,无论挥刀砍人还是抡拳砸人,劲道自是一流。双方都在气头上,不小心把李御史打出个好歹,浑身是嘴也说不清楚。

两人争得脸红脖子粗,互不想让,几要掀翻屋顶,委实苦了堂上将官。

副总兵白玉因犯法被押回神京,至今没人补缺。参将李稽和游击将军张雄想开口劝阻,几番话到嘴边,都被咽了回去。

李御史和张总戎吵得厉害,到底没动手。自己搀和进去,被凳子砸到,刀鞘拍飞,青个眼圈掉颗牙,有冤也没处伸。

眼见两人吵个没完,耽搁正事,宣府镇守太监刘清终于坐不住了。

军情紧急,这二位打算吵到什么时候?是不是要等鞑靼打到城门口?!

鞑靼骑兵在边军眼皮子底下扎营,打的是什么主意,不用细想就能明白。

鞑靼首领可延汗,别号“小王子”,却已是而立之年。从侄子手里夺取汗位之后,陆续兴兵讨伐漠南诸部,除亦思马因、火筛、亦卜剌等少数部落,几乎统一整个漠南蒙古。其后连续击败实力强盛的瓦剌和兀良哈,一跃成为草原上最大的势力。

正统年间,也先统治时的瓦剌称霸草原,曾将鞑靼压得喘不过气来,只能伏低做小。

风水轮流转,小王子登上鞑靼汗位,鞑靼日益强盛,换成瓦剌被各种拳打脚踹,不得不退回漠北,非必要绝不涉足漠南。

兀良哈诸部同大明关系最铁,被鞑靼逼得没办法,全部退回朵颜三卫驻地。人多羊多,结果自然是草场不够。仗着兵强马壮,直接跑到女真的地界上跑马放牧。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大鱼吃小鱼,小鱼吞虾米。干不过鞑靼,欺负还没开化的野人女真,对兀良哈实是小菜一碟。

当然,于当下的朵颜三卫而言,也只能欺负一下女真,早不复太宗皇帝时的强悍风光。

女真部落没少冲破拦阻,跋山涉水向明廷哭诉。然哭诉得越多,就被打压得越厉害。日复一日,朝廷不烦,兀良哈都觉得烦。

自此,鞑靼骑兵横行漠南草原,耀武扬威,全无敌手。

在解决了草原的内部问题之后,小王子兵锋倒转,直接将矛头指向明朝。

放牧的日子不好过。

小王子本人也好,各部首领也罢,都是相当的“清贫”。遇上不好的年头,水草不丰,动不动就要饿几天肚子。别说元朝皇室,就是同明初的北元贵族相比,也是天上地下,地主贫农。

没钱没粮食,没有牛羊盐茶,要生存下去,只有一个办法:抢!

瓦剌被赶到漠北,过得比鞑靼还穷。举兵一回,抢来的东西还及不上行军损失。

兀良哈倒是富得流油,被邻居抢过几次,也学聪明了,坚守三卫驻地死活不出。宁可漫山遍野跑马,也不和鞑靼短兵相接。

留给鞑靼的选择,只有大明。

对鞑靼而言,明朝是个庞然大物,也是放在眼前的一块肥肉。每每下嘴,都能咬下满口油水。

但这块肥肉也不是总能轻易下口。万一遇上某个死硬的文官,知兵的边将,肉里必要夹着石块骨头,好不好就要磕掉几颗门牙。

弘治年间,天子任用贤臣能将,朝廷知人善用,边将敢拼死对敌。兵部尚书刘大夏联手都御使杨一清,将北疆重镇打造得铜墙铁壁一般。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