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运缠身作者:风溯君
第6节
然而几乎不过节日的沈晾唯一会过的节日,却是植树节。沈晾每年都会在自己的住所附近可栽种的地方种一棵小树,在树干上浅浅地画出一道痕迹。那时候是旁辉唯一感到自己特别有用的时候。因为那道痕迹代表的高度是沈晾的身高。沈晾会选择一棵比他高大许多的树苗栽种,然后主动让旁辉在树干上给他刻一道身高线。他已经不长高很多年了,但是他一直坚持让旁辉这么做。
旁辉帮他量得很精准。沈晾在其后的一年里,时常会经过这棵树,让自己的头颅贴在树干上,对比自己的身高和那条线。
旁辉觉得他这个行为非常孩子气。沈晾独有的,冷漠的孩子气。
沈晾那几乎毫无存在意义可言的童年没有教会他任何孩童式的天真烂漫与淘气,只教会了他沉默与反抗。无声的反抗。
旁辉曾经试图让沈晾过几个节日,享受享受通用型的快乐,但是很难成功。沈晾对很多节日不同程度表现出厌烦和厌恶,因为那些传统的节日多多少少和亲人有那么点关系。他不喜欢母亲节,也从不打电话回家,更不喜欢中秋节。除非必要,他可能压根儿就会选择忘记自己有关家庭父母的一切联系方式。
旁辉早年的时候试着压迫式地逼他回家乡一次。
“在我对你的评估里有一项会评估你的社会亲近度。如果你连家人都不去探望,我很难在这项上给你合格。”旁辉在好说歹说却没用的情况下,最终冷硬地说。
刚刚离开监狱不久的沈晾,双眼下带着青黑色的阴影,用没有血色的面孔对着旁辉看了许久,看到旁辉几乎承受不住那双黑色的眼睛落在自己鼻梁上的目光,他才默默地转身。
旁辉以为沈晾再一次无视了自己的要求,然而当天中午,他却发现沈晾不见了。
旁辉坐在家里心急如焚地等了有一个小时,最后开始疯狂地打沈晾的电话。沈晾始终没有接电话,不知是他的赌气,还是他没有听见。旁辉试图弄清楚他究竟去了哪里,便到他的房间去查看。当时他们租了一个很小的房子,沈晾的房间也很小。他的房间严格禁止旁辉进入,但旁辉却有整个房子的所有备用钥匙。他在沈晾的电脑记录里找到了沈晾买票的记录。列车的终点是他登记在案的老家。
旁辉看着记录上的那个地点,忽然有了一种自己是否做错了的反思。他本来只以为沈晾是社会疏离而已,但是沈晾却早就表现出他对过去的回避与对家庭的厌恶。旁辉想象到他什么行李都没提,只带着一个必要的钱包,两手插在口袋里独自一人坐在车厢靠窗的座位上。
他会不会已经开始厌恶自己?旁辉那么想的时候,忽然意识到他已经不能再将沈晾当成一个简单的任务人。
他是以一种事业与共鸣感参与沈晾的案子的。他参与案子的时候将沈晾当成了另一个自己,然而在将沈晾真正救出后,他才觉得得开始履行自己这个作为特警的职责和义务。这是不是过于冷酷和残忍了?他是不是将沈晾当做了一种满足自己精神需求与实现精神渴望的调剂品?
沈晾离开的时候的确什么也没带。他是打算当天就回来?
旁辉四面环视他那间小小的、除了书就是书的、不算整齐的屋子。然后他看见了被随手丢在床头书后面的手机。
手机设置成了静音,里面有十几通旁辉的未接来电。
旁辉不知道自己的心情一时之间能有那么复杂。
沈晾一个人坐上了回家的车。旁辉一直到傍晚,都没有他的消息。他提起手机无数次,在按键上也无数次按下他家庭的电话号码,却都最终没有成功拨打。他以什么身份拨打这个电话呢?
监视人?朋友?同居者?
旁辉意识到自己和沈晾之间的关系是个四不像,而不是如他认为的那样:他一直是沈晾的恩人。
沈晾究竟有没有将他当成恩人很难说。他允许旁辉的监视也许已经成了抵消那种恩情的条件。而旁辉也意识到他没有什么能够以恩人自己的筹码。准确地说,他是被沈晾找到并“使用”的令他离开监狱的手段之一。对沈晾来说,他更像是一个工具。他使沈晾离开监狱,而沈晾同样回报以一定的酬劳——以一种让他无法觉察的方式。
旁辉深夜也没有等到沈晾回来。他在床上辗转反侧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中午的时候,听到了钥匙插入锁孔的声音。他猛的拉开门,看到了门外一脸疲惫的沈晾。
“你……回来了啊?”旁辉突然之间哑声了。
沈晾从他和门之间的缝隙里溜进去,接着走进自己的房间,一头倒在了床上。
旁辉连忙追到他的房门口,问:“吃过饭了吗?”
没有回音。沈晾已经睡死过去了。
那之后旁辉知道沈晾当时没有在父母家过夜。他错过了购买车票的时间,错过了几个班次,最后在候车室里蜷缩着睡了一晚。
打那以后,旁辉再也没有强迫他过什么节日。旁辉本来一年再忙,春节的时候也会回家一趟,然而想起沈晾一个人呆在租房廉价的沙发上,被鞭炮扰得无法看进书去,细长的手指不断机械地切换屏道却发现都是同一个欢天喜地的影像,旁辉就觉得无法继续在家里停留下去。
在旁辉和沈晾共同居住的第三年往后,旁辉再也没有在春节时候回家过完一整个年、陪家人守岁。他通常在一间还有些陌生的房子里,关着电视机,开着暖空调,默默地洗晚上那顿没什么特殊的晚饭的碗。
而沈晾则在自己的房间里工作。只有旁辉不在时,他才会打开电视机,无聊而茫然地翻看电视频道。然而他不知道旁辉在和不在,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区别,也没有意识到。
旁辉时刻留意着沈晾究竟对什么节日没有那么大的反感。指望他对某个节日有兴趣几乎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然后渐渐的旁辉无奈地意识到,沈晾只有对七夕节、植树节这种无关紧要的节日没有太大的抵触情绪。
旁辉说“今天是七夕”的时候,沈晾压根儿没有任何反应。然后旁辉觉得有点儿意思了。他说:“你没有女朋友,我也没有女朋友,我俩要不今天去乐乐?”
沈晾白了他一眼。
那是他们居住在一起的第五个年头。
旁辉说:“今天好多地方打折,别闷在家里了,走吧,去逛逛。”其实旁辉也不知道什么地方在打折,他只是这么一说,试图激起沈晾的兴致。然而他也知道沈晾多半激不起什么兴致。
在旁辉持续不断地碎碎念下,沈晾最终起身,一言不发地跟着旁辉离开了家门。
那时候的七夕还不如现在这样宣传得那么火热。青年人对七夕的热情还不如对情人节的。但是情侣在任何时候都会把任何节日当成情人节,七夕节的情侣也就比往常似乎更多了。
旁辉看着那些出双入对的,一对对挽着手的男女,感慨说:“我都这岁数了,还一个女朋友没交上,要等到结婚,还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呢。”
沈晾十分不买账地冷哼了一声。
“不像你啊,你还是大好的年华呢。风华正茂啊。”
沈晾又冷哼了一声。旁辉有些尴尬地摸了摸鼻子,看了沈晾两眼。沈晾穿着他那身万年不换的灰色t恤,双手插在口袋里,不说就不会剪的头发半长不长地挂在眼睛上。他那条牛仔裤也很久没有换新的了。沈晾是那种一身衣服穿到死的人,如果没有必要,他绝不会换衣服。他的衣柜里夏天常用的t恤就三件,更换频率根据旁辉洗衣服的频率而定。裤子几乎不会换,因为他几乎不出门。
今天这一身,是沈晾昨天换上的。因为旁辉将他前天的衣服裤子一起丢进了洗衣机。两个大男人生活在一起的好处就是家里不会有过多要洗涤晾晒的衣物。房间哪怕再乱,也就是点儿书和外卖包装。
旁辉打量了沈晾好几眼,觉得多少有点儿心疼。沈晾那年才22岁,却仿佛是个已经27岁的深度社交困难症病人,全身上下散发着一种死气。然而这相比他刚刚离开监狱时好多了。
沈晾刚离开监狱的那段时间里,睡眠时间很少。他躺在床上,却无法睡着。旁辉领教过他大睁着双眼在半夜看着自己时的恐怖景象。打那以后他坚决要求沈晾回自己的房间睡觉,绝不能在外面客厅睡或者书房睡。
然而沈晾那时的情况相比其五年之前好得多了,旁辉于是说:“干脆去给你买身新的吧?”
沈晾想也不想就回绝了:“不用了。”
旁辉说:“不用你的钱。我的工资虽然少吧,买点儿衣服还是够的。”
“不要。”沈晾这一次更加干脆。
而旁辉也不理会他的反对,径直走向了商场。沈晾和旁辉相处在一起五年,在外却养成了和旁辉站在一起的习惯。仿佛是那一场对他来说印象异常深刻的入狱经历让他失去了自信和所有安全感。
沈晾知道自己的目标很大,开头的几年常常有人将他视为杀死的目标,旁辉救过他很多次,也没有索求回报。这是沈晾容忍旁辉也渐渐依靠旁辉的原因之一。
旁辉在和沈晾住在一起之前,也是个什么家务都不懂的老大粗,然而两个懒汉住在一起,必然有一个得变得勤快一些,那个人就是旁辉。旁辉承包了做饭洗衣工作,而沈晾则有时看心情承担打扫的工作。到最后,打扫也被旁辉全包了。
旁辉径自往商场走,沈晾停顿了一会儿还是跟了上去。两人以前以后走着,显得有些奇怪。
旁辉自己也没几次逛过这种服装的商场,但还算是有点经验,上去就直奔男装区。沈晾吊在后面,弯腰驼背,像是一个流浪汉。
旁辉停下来等他,一拍他的背说:“挺直点儿,别怂。”
旁辉这一掌的力气有点儿大,打得沈晾的脸色扭曲了一下。旁辉心里想哎哟不好,过头了,连忙说:“走走走,去前面看看。”
沈晾被他一掌拍得向前了两步,又拉向前方,心里的不满和怨气更加严重了。服务员一早看着这两人就觉得挺奇怪的,等到走进了,就更奇怪了。旁辉一身正气,身材高大魁梧,笑起来的时候爽朗可靠,而沈晾则被头发遮住了半个脸,弓腰驼背,脸色苍白不像个正经人。
旁辉随意看了几眼衣服,把几件取下来,看了看大小,给沈晾看说:“怎么样?”
沈晾阴沉着脸说:“不要白色的。”
“哎,你皮肤白,穿白的好看……我一女同事说的。”
沈晾扭头就走。
旁辉放下衣服说:“哎,你慢点儿。”
旁辉和沈晾快步走完了一整层楼,也没给沈晾真买上什么东西。旁辉挠着脑袋说:“哎,你这人怎么就这么挑呢?”
沈晾怒气冲冲地瞪了他一眼。旁辉看着他,目光立刻顺到了他身后的一件黑色衬衫上。旁辉立刻笑了起来:“你不喜欢白色,深色总行吧。你后天要去见那个什么翻译的编辑,穿成这样人家能见你?”
沈晾被旁辉驱赶着去试衣服。本来两人都没有试的意思,然而服务员小姐异常热情,努力说服他们衬衫不试不知道合不合身。于是沈晾就被赶进了那个小小的隔间。旁辉替他关门的时候还被他死死盯着,因为那个眼神而打了个寒战。
沈晾走出来的时候仿佛变了个人。皱巴巴的t恤在他的手里好似蜕下的一层蛇皮。旁辉心想果然是人靠衣装。沈晾邋邋遢遢的衣服一换成平整的衬衫,整个人都精神了不少。
旁辉最终给沈晾买了两件衬衫一条西裤,用的所有理由都是那个编辑。他心里还真感谢了那个编辑不少回。
沈晾在旁辉买的时候万般反对,等到买完了似乎又没有多么嫌弃了。那天去面见编辑的时候,旁辉看着他穿上了那身他给沈晾买的,心里忽然升起了几分分外高兴的感觉。在那之前,沈晾没有一处是跟旁辉有关的,连房子也跟旁辉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但当沈晾穿上那身衣服,旁辉忽然感到自己和他的关系紧密了起来——沈晾接受了他的好意。这个油盐不进的人,终于在五年后接受了他没有目的的好意。
那几件衣服沈晾之后都很少穿,但旁辉仿佛得到了敲门砖。每逢沈晾不太讨厌的节假日,旁辉就会将他拉出去。沈晾之后再也没办法拒绝旁辉给他买的衣服了——当他的衣柜被全换了一遍之后。有时候旁辉会觉得自己特像沈晾他妈——不是爸,还偏偏是妈!——挖空心思想要给沈晾各种各样的善意却总被拒绝。旁辉和沈晾他妈唯一的区别是,沈晾长那么大却一个女朋友也没有这件事还不在旁辉的考虑范围内。
沈晾和旁辉一同居住的第六个年头的七夕节,旁辉看着穿着一件白色鸡心领衬衫的沈晾,忽然觉得他长得不错。他想像不出沈晾今后的女朋友的样子,也没想过自己离开沈晾这个任务之后会做什么。他发现自己很久没有查看过沈晾的危险等级了,也很久没有真正撰写过一篇沈晾的近况汇报了。他现在街上看着成双成对的男女,心里默默地想像沈晾的妹妹的模样。她是沈晾唯一提到过的家人,是不是长得和他很像?是不是也这样冷漠?是不是穿白色的衣服也会那么好看?但她比沈晾小9岁,未免太多了……
旁辉盯着沈晾出了神,像一只懒洋洋地趴在石头上陷入想像配偶的沉思的大狮子。
☆、第18章chapter16
三个称自己见过凶手模样的人已经审问完毕了。
审问这个词,是杨平飞给沈晾和他们三人的交流下的定义。准确说来,这些人和沈晾的交流都不应该算是审问,因为他们都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他们有罪,而且他们是以证人的身份被带来的。
但是沈晾的“交流”方式过于另类了。他以几乎能让普通人招架不住的询问方式逼人说出了实话。
那三个人当中,只有白领一个人被排除了,大学生和环卫工人一样,被放在了一间屋子里。杨平飞开始想,是不是沈晾也没有那么神,他只是在做一个较为粗略的大筛选。五个人当中筛选成四个人或者三个人。而最坏的情况是,筛选不出来,或者筛选完了,却发现没有一个人是凶手。这种概率是很大的。毕竟沈晾说过,凶手在这些人里面的概率不到百分之十。
沈晾八点四十分之后开始审问第四个人。那是小区小卖部的店主,小卖部就在小区的东侧,距离出事的那桩单元楼不到五十米。沈晾叫店主进来之前,先让人给他放了一盘录像带。
店主是个有些驼背的青年,戴着一副眼镜,像是打游戏过多的大学生。
沈晾等他坐下后,打开了旁边的电脑,说:“这是先前从你那里要来的店内录像。”
店主楞了一下,点了点头,看了一眼沈晾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
“看一会儿。”沈晾没有说多余的话,只是让店主盯着屏幕。他从出事之前的三个小时开始放,加快速度放,然后在出事的那二十分钟里维持正常速度放,接着再加快放。
沈晾和店主一言不发地看视频看了很久。等到视频放完了,沈晾依旧没有说话。他盯着店主。
店主终于忍不住了,说:“……有什么问题吗?”
“你当天一直在店里对吗?”沈晾终于开口了。听到他的开口,店主仿佛是松了一口气,然而又立马更加忐忑不安了:“对的。”
“你的店二十四小时营业是吗?”
“一般是这样的……我妈白天看店,我晚上看店。”
“中途出去过吗?”
“……没有啊,录像上不是……”
“你弟弟呢?”沈晾忽然问的这个问题让他愣了一下。接着他有些茫然地说:“我弟弟?我没有弟弟。”
“有姐姐吗?”
“……我有一个妹妹。”
“小区里的环卫工人你认识吗?”
“……我知道的,他经常在我们店附近打扫,不太记得脸。”
沈晾示意人可以被带出去了。这一次这个人也是被带进了小房间里,和杨平飞想的一样。最后一个人进来之前,沈晾出门对旁辉说了几句话。旁辉点了点头进了那三个人所在的房间里。
最后一个人是被老人一致指出的没有见过的人,但在当天从小区里出来了。
那是个穿着快递制服的青年,头上还戴着一个帽子。那人一进门就冲沈晾礼貌地说:“您好。”
沈晾说:“坐吧。你是快递员?”
对方点头说:“是的,我最近才调到这片来作快递员,原来的人回老家了。”
“你送过一单元四零二的快递吗?”
“送过,就前两天,是一封信。”
“有快递记录吗?”
“有的,这是关于案子的吗?我回去调给您看吧?”
沈晾点了点头,说:“我要一单元四零二所有配送的信息。”
快递员有些为难地说:“这比较难办……但是我可以去问问领导。”
接着沈晾面无表情地说:“把信息留下,你可以出去了。”
快递员全程没敢看沈晾的眼睛。听到这句话,他立刻松了一口气起身,非常拘谨地跟沈晾说了一声“再见”。
沈晾最终留下了三个人。他在那个绿头发青年被带走之后,就由杨平飞推动轮椅向那个房间挪去。杨平飞说:“就在这三个人里面?”
“不一定。”沈晾说。
杨平飞心里有些埋怨。他的任务还有视频里另外两个人的行踪。在接手了沈晾吩咐的之后,他将那两个人的追踪交给了小章,主要是想看看沈晾究竟怎么揪出那最后的一个人的。但是沈晾现在这样的行为却叫他觉得根本是抓瞎。最后那个人也许早就在他折腾这群人的时候潜逃了。
沈晾进门后坐在了那三个人对面,旁辉和最初一样坐在角落里,三个人的后面,杨平飞靠墙站在另一边。沈晾说:“我要问你们一些问题。”
“你已经问了我很多问题了。”大学生不客气地说。
沈晾没有理会他,转向了小卖部店主。
“当天你听到不寻常的声音了吗?”
“有三声尖叫吧,我记得。一声和另外两声间隔比较久,听起来是女人的尖叫。”
沈晾扭头问大学生:“你住在楼下,当时跟随凶手进来,你上楼回家了吗?”
“回家了,当时我不知道那几个人是去杀人的,”大学生说着看了一眼小卖部店主,“我也听到尖叫了,但是我不记得有几声。”
沈晾正要说话,大学生忽然说:“我们一个单元一层有两间房,小卖部在东面,我在一单元的西面,发生凶案的房间在我的上方。小的时候我我妈经常忘带钥匙在楼下喊我。如果我不开窗,基本上听不见她的话。那么同理,我在室内叫,除非打开窗,在外面也是听不太清的。我记得叫声比较短促,在楼下听有些闷,当时以为只是家常的吵架,就没有在意。”
杨平飞忍不住说:“你尾随那几人上去,却没有被发现?”
“因为那几个人不是我们单元的,所以我有点警惕。楼上那两个人刚搬到我们小区不久,男的经常跟一些不认识的流氓模样的人打交道,楼里面的邻居都不太喜欢他。他们来之后进出的奇怪的人也多,那一次我以为也就是别人来找他们,而且铁定不是什么好事。”大学生说,“我不喜欢跟那样的人打交道,最好碰不上,所以我是等他们上楼之后,再开门上楼的。因为楼下安全门开关的声音比较响,我等了一会儿再上楼。也许算是我潜意识在躲避危险吧。”大学生冷静地看着沈晾说。
沈晾这时看了一眼一言不发的环卫工人。
“我上楼的时候没有听见他们上楼的声音,所以没有想到是凶案的开始,直接进家门了。”
“你为什么这么晚回家。”沈晾问。
“和同学唱k啊。”大学生王莽理所当然地说。
沈晾没有继续问他,他闭上眼睛站了起来。杨平飞有些愕然。他松开交环在胸前的双手,向前了两步,看到旁辉也起身推着沈晾出门了。
被审的三个人都有些茫然,大学生在楞了一会儿之后,站了起来:“这就完了?”
沈晾冷冷地看了他一眼:“我完了,你们还没。”
杨平飞正想说“什么意思”,就见到旁辉向他摆了摆头,示意他出来。杨平飞只好说:“你们先在这里稍候一下。”接着连忙跟着跑了出去。
杨平飞将门关上,嘱咐门边的警察看好那几个人,然后追着沈晾的轮椅向前小跑了几步。沈晾一直到走到他们的办公室门前,才说:“小卖部的,那个人。”
杨平飞楞了一下,说:“什么?”接着他猛地意识到什么,双眼渐渐睁大:“你说小卖部的人是凶——”
“我没有下定论。”沈晾打断他说。
“……那是什么意思?”杨平飞又被他搞糊涂了。
“我让环卫工画过一张图,是他平时清扫时的路线图。路线图主要清扫靠近沿街附近的路,小卖部的区域没有被归入其中,应当作为居民楼考虑。这里居民楼的打扫由物业专人管理,也就是说,环卫工的职责只在于路面和部分绿化,不涉及建筑物。他的路线绕过了一单元,没有经过一单元东面,而小卖部店主却说他经常在他的店面附近清扫。”
“……你的意思是这两个人里面有一个在说谎?”
沈晾没理他,继续说:“王莽和环卫工都看到了凶手上楼,王莽在上楼之前在外等了一会儿,而环卫工则在一楼架空楼梯下看见了最后一个上楼的凶手的大致模样,也就是说,他应当在王莽进入单元楼之前还没有离开,但王莽却没有见到环卫工。”沈晾看了一眼杨平飞,声音机械:“环卫工说自己不认识那个人,就出去了,但事实上,他等到了王莽上楼之后才离开。”
“可是……你怎么知道王莽说的全部都是正确的呢?”
“我说过了,”沈晾说,“王莽是左撇子。而且,虽无法确定我们找到的这个人就是那个使用电锯的人,但环卫工人的拇指上有一道刀疤。我说过,手持电锯的凶手拇指上有刀疤。”
杨平飞立刻严肃了起来,“我去逮捕——”
“但他不一定是凶手。”
杨平飞顿时又僵住了。
“小卖部的录像有问题。他五个半个小时只有一次离开过录像上的画面,也没有看电视,一般人做不到。”
“录像带是……”
“是我让旁辉拿过来的,没有经过处理,”沈晾说,“看录像带的时候,对方的肌肉很紧张,也没有说话。我把凶手设想为一个为了隐瞒自己的杀人事实而提供有效证词以摆脱警方对其怀疑和指控的人,在有被揭露的危险以前,他会尽可能提供一切他所知道的,甚至可能是其他凶手的信息和动机。他一直没有露出什么马脚,也尽可能配合我的提问,但有两点,足以让我对他产生怀疑。一是他的录像带有问题,二是他很少暴露自己的拇指。”
沈晾用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自己的指关节,双眼看着它们:“他的动作很谨慎,几乎看不出来,但对我来说就太明显了。我一直在注意他。”
“你……从一开始就排除了那个大学生?”杨平飞有些干涩地说。
“嗯。一开始我也不能确定,”沈晾的目光盯住了自己的脚尖,“他有这方面的判断力,在那个小区里的经验更丰富。我将他放在那两人中间,只是为了确定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