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着看小说网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章

第34节(2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群臣争执不下,朱厚照始终没出声。

每次户部提起库银,天子内库都要缩水。不是赈济灾民,就是充实军饷。少则千两,多则万两,连太宗皇帝时的箱银都开了锁。

朱厚照登基不到六个月,承运库的库银就少去三成。偶有填补,实是杯水车薪,眼瞅着窟窿越来越大,填补不上,不怪守库的太监抹眼泪。

“大行皇帝丧葬用度已简之又简。陛下登位,两宫行徽号大典,均自内库出金。”

“明年正月,陛下大婚,依定例,各项典仪需用金五千。”

“自陛下登位以来,给赏内外官员人等,填补军饷灾银,达八十万两有奇。”

“顺天府查抄之银,半数归于户部。功臣庄田征银积欠四十余万,至今未见分毫。”

“库中所积不多,万望陛下深虑。”

中官的话,加上见底的库房,终于让朱厚照警醒。

不能继续被户部和光禄寺牵着鼻子走,否则内库见底,必要追悔莫及。

户部没钱,能向天子哭穷。

天子成了穷光蛋,只能自己想办法。

朝堂之上,群臣吵了半个多时辰,始终不见天子表态。

太仓的二十万两白银没有入库,韩尚书不好过,盯着军饷灾银的文武同样心焦。

往昔经验,这个时候,天子本该出声,正好顺杆爬上,请内库发银。

今天实是奇怪,无论怎么吵,天子都不出声。打着内库主意的朝官只能闭上嘴,不着痕迹退出“战场”。

正主不出声,目的达不成,吵出花来也没用。

自始至终,杨瓒都垂首站在一旁,作壁上观。

朝廷缺钱是实情。但再缺钱,也不该总盯着天子内库。

天子出钱填补军饷,赈济灾民,实非长久之计。归根结底,这些钱都该出自户部和光禄寺。

不能履行职责,税粮库银年年减少,不思改正之法,总盯着天子内库算怎么回事?

天子与士大夫共天下。

到头来,天子一个人出钱,充作军饷,赈济灾民,本该负责的朝官却是吃相难看,不办人事。

六部之内,户部已被架上柴堆,点火就着。

因京卫操演之事,兵部贪墨显露端倪,刘大夏病在床上,两次上疏乞致仕,都被驳了回去。

这个当头,刘尚书绝不能离开兵部。

余下四部,吏部有马文升坐镇,压着部中官员,不许多搀和盐引库银。礼部和刑部吵得热闹,御史和六科更是战斗力十足。

左右都御使几番出言,都没能压住。

吵到最后,左都御史戴珊当殿吐血,脸色青白昏倒在地,不省人事。

刹那间,奉天殿中一片静寂。

右都御使史琳当先上前,不敢轻动戴珊,只能焦急道:“廷珍兄?”

朱厚照顾不得规矩,大声道:“退朝,传太医!”

戴珊被送回府中之后,天子两番遣中官问询。院正院判亲至,仍未能将其救醒。

两日之后,戴府门前挂起白幡。

刘健等闻讯,皆是大惊。

史琳同戴珊最契,本已痼疾在身,遇好友骤逝,又添一层新病,御医诊过,亦是束手无策。

“天命如此,生老病死,药石难医。”

弘治十八年十二月,都察院左右都御使先后撒手人寰。

太仓库银之事未决,武学之事方兴,奏疏堆成小山,内阁忙得不可开交。朱厚照只能再升午朝,并由三日一朝改为两日一朝。

如此,仍有多事未决。

连续几日忙到深夜,朱厚照的脾气愈发暴躁,张太后欲借千秋节见兄弟一面,都没能如愿。

“舅舅为父皇守陵,怎能擅离!”

张太后赌气回到清宁宫,连千秋节都不欲再办。

御史闻听风声,当即上疏直谏言。

朱厚照的回应很简单,不打不骂,全部迁调南京。

继续上疏?

山高水远。比起在神京找茬,好歹能耳根清净两日。

这种情况下,弘文馆讲学的时间自然缩短,地点也改为东暖阁。

看着朱厚照脸上的两个黑眼圈,杨瓒只能叹息。财政紧张,朝中内宫都不消停,难怪烦躁成这样。

“陛下,臣闻太仓印已累至三十万,当可解燃眉之急。”

朱厚照没说话,抽出一封奏疏,递给杨瓒。

“杨先生看看吧。”

杨瓒行礼,告罪之后接过奏疏,看清上面的内容,不禁皱眉。

“重开宁夏马市?”

论理,不是不可行。能联络瓦剌,刺探鞑靼消息,充实边防储备,是一举三得的好事。

但提出的人是安化王,就不得不可令人深思。

“朕信不过安化王。”

弘治帝留给朱厚照密旨,安化王赫然在需警惕之列。兼有锦衣卫递送的消息,朱厚照警觉心更甚。

“此事,内阁可有计较?”

“刘相公认为可行,李相公认为当谨慎,谢相公倾向李相公之意,至今未有决断。”

朱厚照提起笔,斟酌片刻,重又放下。

“杨先生认为此事可行否?”

“陛下,臣以为,市马可行,然地点不应在宁夏。”

“哦?”

“臣在翰林院翻阅卷宗,得知太宗皇帝时,曾于广宁开设互市。”杨瓒顿了一下,看向朱厚照,道,“其为北直隶所属,地靠朵颜三卫,当比宁夏更为适宜。联络瓦剌之事,可交由三卫忠勇之士。前番鞑靼离间之策,亦可消弭。”

“广宁吗?”

沉吟片刻,朱厚照道:“张伴伴,让刘伴伴取舆图来。”

“是。”

张永退下,朱厚照笑道:“朕就知道,杨先生一定有办法!”

杨瓒拱手,心中所想的却是另外一件事。

“陛下,臣有事上请。”

“杨先生尽管说。”

“臣闻涿鹿之事已解,欲同来京族人一同返家省亲,还请陛下恩准。”

朱厚照没有马上答应,抿着嘴唇,足足过了五分钟,才点头道:“好吧。”

“谢陛下隆恩!”

“不过,”朱厚照又道,“朕百事烦心,实离不得杨先生。杨先生还需早去早回。”

“臣遵旨。”

无论如何,放人就成。

又过两刻,杨瓒起身离宫。

现今的讲学,早已变了味道。不只杨瓒,谢丕和顾晣臣也有同感。比起讲学,他们更像是“幕僚”,凡朝中大事,内阁呈送奏疏,天子多要询问三人。

顾晣臣和杨瓒没有条件,无人可以解惑。

谢丕回到家中,将事情告诉亲爹,谢迁沉默半晌,破天荒拍了拍儿子的肩膀,“丕儿,努力吧。”

谢家今后,说不得都要靠二儿子。至于喜好兵书,官任兵部,掌事武学,谢阁老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随他去吧。

第六十六章省亲一

岁暮天寒,滴水成冰。

进入十二月,神京城连降数场大雪,泥砖木墙俱是一片银白。

五城兵马司和顺天府衙役顶风冒雪,穿了两层夹袄,仍抵不住刺骨的寒风,冻得耸肩缩颈。每每巡城归来,总会挤到火盆旁,暖和起僵硬的手脚,才觉活了过来。

皇城十二门,卫军由一日两岗改为一日一岗,轮值还有热汤。饶是如此,数九寒天,在城头站上两个时辰,也足够要了人命。

在城门洞前盘查的卫军尤其难熬。

天子下月大婚,顺天府有令,出入京城的车马人员必须严查。锦衣卫和东厂的探子四下走动,暗中监察,众人时时要绷紧神经,谁还敢在这个紧要时候偷懒。

辰时正,城门陆续开启。

宫城内,鼓声响起,长鞭净道。

天子升殿,百官早朝。

巳时中,奉天门内有快马驰出,马上骑士怀揣圣旨,直奔北上东门。

至城门前,卫军横起长枪,骑士拉紧缰绳,举起牙牌,取出盖有关防印信的文书。

“奉旨出京办事!”

卫卒确认无误,方才放行。

出了北上东门即是官道,可容四马并行。行经此门的快马,多是往朵颜三卫及女真部落传达敕令。无论出入,盘查极是严格。

“寒冬腊月,大雪都能封道。”一个四十许的老卒架起长枪,搓了搓手,哈两口热气,道,“这个时候出去,也不晓得什么紧要事。”

“下个月天子就要大婚。”另一个卫卒跺着脚,道,“八成是传送喜讯。”

“未必。”

老卒摇摇头。

若说喜讯,有点太早。调兵的话,近期也没见有鞑靼犯边的消息。

按照旧历,难不成要恢复正月互市?

想到这里,老卒再次摇头。

弘治十二年,北边卫所出了杀良冒功的事,朝廷没能公断,引得朵颜卫和泰宁卫不满。自那之后,少见三卫遣人进京,互市也就此关停。

如要重开,不会没有半点风声传出。

老卒又哈两口热气,只觉更冷。

几个兵卒说话时,又有三辆马车驰往皇城北门。

打头一辆,车壁雕饰银纹,车前挂着两盏琉璃灯,垂挂青缦。中间一辆齐头平顶,黑油车身,车前垂着皂缦。

最后一辆并无车顶,只有一块车板,用麻绳捆着三只箱子,俱是铜锁把守。

车轮压过积雪,上下颠簸,铜锁敲击箱身,放出声声钝响。

车夫均是一身短袍,做家丁打扮,膀大腰圆,脸膛黝黑,魁梧壮硕。

行到城门前,一名车夫拉住缰绳,撑着跃下车辕,自怀中取出关防路引,言是京城官员回乡省亲。

“省亲?”

路引盖着顺天府大印,不会错。但这个时候出京,难免有些奇怪。

再看一眼路引,城门卫不禁生出一丝怀疑,开口道:“车中是翰林院侍读杨老爷?小的斗胆,可否当面一见?”

车夫正要竖起眉毛,青缦忽然掀开,一名年不及弱冠,着蓝色儒衫,戴同色方巾的儒生道:“本官翰林院侍读杨瓒。得天子恩准离京,回乡省亲。”

卫卒侧头,年纪对得上,官话中带着宣府口音,应该差不离。况且,京师重地,没谁会想不开,假扮五品京官,就为蒙混出城。

只不过,该盘查的仍要盘查。

“杨老爷,不是小的多事。”卫卒道,“敢问随行都是何人?”

“本官族人。”

杨瓒说话时,黑油马车内听到动静,车缦掀起,现出一个中年壮汉,两个十七八岁的少年。

“路引之上尽有写明。”

杨瓒没有半点不耐烦,又卫卒解释道:“车上的三个箱子,装有金银布匹等物,另有宫中赏赐的药材。可要开箱查验?”

开箱?

卫卒连忙摇头。

这般平易近人的文官,委实少见。为这难得的尊重,也不好过于为难。

“风雪大,杨老爷路上小心。”

“多谢。”

谢过城门卫吉言,杨瓒转身坐回车上,垂下布缦。

车夫甩了甩鞭子,自袖中取出一枚银角,抛到卫卒怀中。

“天冷,买些酒水暖暖身子。”

卫卒瞪大双眼,满脸惊讶。车夫没说话,直接拍拍腰间乌角带。

看清带上悬挂的腰牌,卫卒立时冒出冷汗,忙不迭让开道路,目送马车飞驰而过。

“刘小旗,那人有什么门道?”

“快些闭嘴!”

直到马车行出几百米,刘小旗擦掉额前冷汗,瞅瞅四周,才低声道:“锦衣卫!”

问话的卫卒僵住了。

“真是锦衣卫?”

“看牌上刻字,至少是个校尉。”

校尉?

咽了口口水,卫卒禁不住有些后怕。

前些时日,因京师混入奸细,在城中放火,锦衣卫没少上城头抓人。甭管千户百户,什么样的家世背景,只要有嫌疑,都是锁链套颈,拿住就走。

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卫卒都是头皮发麻。发展到后来,单是听到“锦衣卫”三个字,就禁不住双腿打颤。

“当真是锦衣卫?”

“骗你不成!”

刘小旗哼了一声,道:“锦衣卫办事,还是少打听的好。”

第34节

恋耽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