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附加条件就是要送他们家三少爷进学堂。
老郭家觉得没啥大不了的,就一个十岁的小子进学堂而已,而且不是长期读书,就是在这里学几天,商队回去了,那位娇贵的三少爷,也会跟着回去的,村里肯定没意见。
加上他们家给的钱多,老郭家没跟人说,这边就答应了。
还是写在契约文书上的条款,要是违背了,是要退还人家租金的,还要加上违约金。
那不是他们家能承受的,他们家早就把钱花出去了。
因为盖房子,不是盖完就完事了,里头的各种物件儿,都要换一下了,他们家来这边的时候,一穷二白,还要靠良哥儿的婚事才能吃饱肚子。
后来良哥儿不理他们了,他们又靠小雅的婚事过日子,靠来靠去最后还是要靠自己。
“大家误会了,吴三少爷可以用我家的名额,我家是榆树村的啊!”郭老大赶紧站出来,支持自家的租客。
这可是他们家的财神爷。
“你家的名额?”邵小可皱了皱眉头:“郭老大,你家哪儿来的名额?你家的大小子都十五了,二小子也十三了,早就过了年纪,你家的孙子辈儿,还没人影儿呢。郭老二家的大小子十一岁了,二小子才三岁,还不到年纪。何况,没听说名额还能让人顶替。”
最少上学的年纪也得六岁才行,太小的孩子,没资格进来。
老郭家的郭老二,本来是有个姑娘的,六岁了,但是因为他们家重男轻女,那孩子在家估计日子过得不好,病病弱弱的不到七岁就夭折了。
要是那个孩子活着,倒是真的有一个名额。
实际上,他们家大小子,这几天正在相看人家,这不是有了钱么?家里的东西也都是新的,但是这都需要钱,孩子相亲要是成功了,还得下聘礼,准备婚事,事情太多了。
再说了,他父母年纪大了,有个万一还得留一些过河钱。
就是预备一些钱,好应付事儿。
“我……我们家是在榆树村,也得有个名额啊,我可以让给吴三少爷。”郭老大强词夺理。
“这是老朽的小学堂,老朽说了算。”孔老大人淡然的道:“不只是这位吴三少爷,整个泾河城吴氏一族,都不学无术,有辱斯文,这就是我的评价。”
“区区一个乡下小学堂的教书先生,有何资格评论我泾河城吴氏一族?”吴三少爷抬头挺胸:“我吴氏一族百年威望,不是你区区一个教书老儒能评价的,真是敬酒不吃吃罚酒。”
吴三少爷甚至想找人动用关系,辍落这三个老儒生的功名,不管是秀才还是举人,只要不是进士,都好说。
在泾河城那边,这种事情他们吴氏一族不是没干过。
前朝的时候,就有几个举人得罪了他们吴氏一族,然后他们就买通了当时的学政官儿,将那几个举人给消了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