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要开边贸,要建榷场了,你那边儿,正好是出关的地方,到时候,你只需要那几个客栈开门营业即可。”肖伟看熹哥儿开心的笑了,就道:“而且保证日日客满。”
熹夫郎的那两个客栈,几个铺子,这些年都是不温不火,赚钱倒是赚钱,但是很少。
勉强维持着生计,每年也就百八十两的样子。
都不如铁青家收入多呢!
可是铁青已经有了粮铺,熹夫郎就没开粮铺,免得抢生意。
这个树林县巴掌大的地方,能有多少生意可以做啊?
每年能来的商队就那么几个,买卖的东西也不多,尤其是远道而来的商队,贩卖的东西无非是海货,还是干的海货。
而每年大家买一些就够吃一年的了。
北地的东西也不多,无非是那点山珍而已。
现在开了边贸,熹夫郎十分高兴:“不枉费我给京中写了好几封信。”
肖伟这才知道,这里头还有熹夫郎的功劳呢。
两口子在家盘算了半宿,熹夫郎第二天还写了个单子,要肖伟进京之后除却办公之外,就要去街上买这些东西。
“要不要带铁青去一趟?”老肖头儿想到了自己同样能干的儿胥。
希望儿子可以带他去长长见识,他们整个县都没有几个人去过京城呢。
“不用了,我离家,他就得在家,我在家的时候,他可以走。”肖伟却道:“我们俩必须有个人在家才行。”
要是都不在家,出了什么事情,肖伟怕家里人不知道怎么办了。
所以他不带铁青去,也是有理由的:“何况如今家里,熹哥儿跟笑哥儿都有了。”
这句话,让老肖头儿彻底打消了这个念头。
“对,不去就不去了。”老肖婶子可不管那个,她的眼中,只有未来的俩孩子,铁青都得靠边儿站啦。
肖伟走的时候,将大营托付给了李军和邵小波。
李军机灵,邵小波稳重,也信得过他们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