偌大利益摆在眼前,关乎重大决策,郅玄必须锱铢必较。如此才能消除隐患,避免日后纠缠不清。
名声好坏无所谓,关键是拿到实际的利益和好处。
听到郅玄的询问,赵颢沉吟片刻,想到北都城内的情况,解释道:未必是不同意,大概是没有时间。
没时间?郅玄想过多种可能,唯独没想过这一种。
北安侯身为一国之君,竟然没时间翻阅国书?
如果说这话的不是赵颢,他百分百怀疑对方在诓自己。
为何无暇?郅玄问道。
赵颢的表情有瞬间凝固,想到亲爹和兄长的争执,不由自主捏了捏额角。
他该如何解释?
北安侯一心一意想要征北,决意将国事丢给世子瑒,甚至还提出禅位。虽然被世子瑒和卿大夫合力劝阻,参考他离开时的情形,分明是还没有死心。
世子瑒同样不想留在北都城。
其他诸侯国的世子心心念念想要登上君位,他偏不。和北安侯一样,他也计划带兵出征,漠北就是最佳目标。
父子俩都想跑路,不惜互相扯后腿。结果就是一个也没能跑出去。
事情陷入拉锯,满朝卿大夫焦头烂额,无计可施。如果不是赵颢走得快,估计还会被拽住袍角,听着这群不要脸的哭天抹泪。
赵颢不想说,却不能不说。
以父兄的性格,丢人的机会还很多,绝不会仅此一例。
事情就是这样。
道出最可能的原因,赵颢叹息一声。
亲爹和兄长不着调,他能怎么样,他也很无奈。扔是没法扔,只能解释清楚误会,不使两国生出龃龉。
听完赵颢的讲述,郅玄满脸震惊,嘴巴张开,许久说不出一个字。
这是怎样一对奇葩父子?
若非五官类似,他肯定怀疑赵颢是抱养的。
面对郅玄的目光,赵颢转过头,满心尽是无奈。他已经尽量组织语言,希望给父兄保存些颜面。可惜收效甚微,没起丁点作用。
知道北安侯不是故意晾着自己,郅玄放下心来,暂时揭过此事。随手翻开一张地图,话锋一转,和赵颢提起交换土地。
换地?如何换?如郅玄所料,赵颢果然提起兴趣。
以西地换南地。郅玄手指地图,在上面划出两块。
赵颢没急着点头,认真浏览图上所绘,半晌后才道:西地之土荒凉,南地能产三季稻。
换句话说,这样交换土地,赵颢很不划算,郅玄有空手套白狼的嫌疑。两人关系亲密不假,牵涉到利益,彼此都要明算账。
该处有河,河中有玉。预料到赵颢的反应,郅玄不疾不徐,指尖点在图上,向赵颢表明他不是占便宜,而是等价交换。
玉矿?赵颢再看地图,如果真有玉矿,事情可以考虑。
然。
话音落下,郅玄起身取来一只木盒,打开盒盖,里面赫然是两块拳头大小的白玉。
和送来时不同,斑驳的玉皮已经擦掉,玉石表面光滑,光泽更显温润。
郅玄想要南方的土地,专门用来种植粮食。碍于西原国的位置,派遣人手很不方便,耗费人力物力不说,今后的开发也成问题。
和赵颢换地能节省成本,是目前最好的方法。
南赵国占据天时地利,赵颢本就有意向南开发,占下的地界绝不会少。郅玄以西面的土地交换,实则交易的是玉矿。赵颢不算吃亏,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是占便宜。
郅玄之所以如此大方,全因茂商有重大发现。
根据茂商送回的情报,队伍发现三条藏玉的河床,两座铺满玛瑙的湖泊,保守估计,几十年开采不尽。
玉和玛瑙的确珍贵,但不能当饭吃。郅玄考虑之后,决定划出一部分,和赵颢置换土地。
南边能种粮,西边能采矿,两人互惠互利,通力合作,绝对是双赢。
第二百七十七章
时隔四日,郅玄终于出现在早朝上。
礼乐声中,群臣鱼贯入殿,分两侧落座。
以六卿为首,其次是上大夫,再次是中大夫,最后是下大夫。
今日是大朝,满朝文武皆在列。自明日起,部分中大夫和下大夫无需列席,殿内的位置会空出许多。
郅玄头戴冕冠,身着衮服,腰佩宝剑步入大殿,在群臣上首落座。
他腰间的佩剑十分特别,长三尺二寸,剑锋锐利,削铁如泥。剑鞘玄黑,剑柄镶嵌彩宝,由郅地大匠冶炼,专为国君量身打造。
自天下诸侯在中都城外会盟,人王的权柄被瓜分,王赐剑的威严亦被削弱。以四大诸侯为首,大小诸侯多佩铁剑或是本国铜剑,少佩王赐剑。
这一现象传入中都城,满朝卿大夫心知大势已去,参奏一次算尽义务,被人王压下不表,再不置一词,知情识趣得令人意外。
王赐剑象征意义非凡,天下诸侯弃剑,摆明是小视中都城。脾气暴躁一些,坚决不能忍,势必要出兵讨伐。
然而现实情况不允许。
弃剑的不是某一国,以四大诸侯为首,大小国君皆不佩或少佩,重大场合再难见到王赐剑的出现。
这种情形下,出兵讨伐困难重重。以中都城的实力,无法同天下诸侯为敌。
人王的位置不是万年不变。
初代人王定鼎中原,靠的是推翻前朝,整合部落力量。反向推之,不管不顾出兵,同天下诸侯国对立,势必引发众怒。后果将会如何?
正因清楚这一点,中都氏族变得沉默,少见地闭上嘴巴。卿大夫们没有再三弹劾,也没有要求人王杀鸡儆猴。
出兵未必能起到震慑作用,更可能的结果是被反戈一击,中都城威严扫地,君臣一起被按在地上摩擦。
天下权柄已然倾斜,不争的事实摆在面前,不信也得信,不低头也得低头。
如今的中都城和人王不比往昔,失去号令天下的威严,出兵讨伐是取死之道,蛰伏合作才有生路。
人王淮十分清楚这一点。
有郅玄的承诺,他深知前方的路该如何走。中都氏族尚在追忆往日荣光,抓住体面不肯放手,他已经超脱出来,为接下来的发展加紧蓄力。
天下诸侯舍弃王赐剑是意料之中。
看到群臣奏疏,人王淮有短暂复杂,很快整理情绪,将弹劾之言抛到脑后。拿起郅玄送来的书信,展开随信送上的地图,看到图上圈画,两眼都在发光。
郅玄离开中都城前,曾同人王淮详谈。
彼此推心置腹,人王淮不再钻牛角尖,愿意放宽心胸,和天下诸侯一同向外开拓。
局限中原非长久之计。
人口发展是必然,土地粮食的需求都会上升。为满足这份需求,向外扩张是最好的途径。
郅玄没有讲述太多,也没有列举更深层次的意义,他只对人王淮摆出现实,让对方看清局限和发展会有多大差异。
再者,氏族以家为本,对利益的渴望不会停歇。
对外发展能缓解国内压力,用兵不血刃的方式缓解氏族争端。无论在诸侯国还是中都城,都是解决矛盾维持内部和平的不二法门。
人王淮心知郅玄有未尽之言,但他无意深究。
以目前的情况,中都城实力不济,不让步也必须让步。与其困坐愁城,不如主动接受条件,整合王族力量向外发展。
人王淮一念通达,行事风格发生改变,愈发向四大诸侯靠拢。
在他的影响下,中都氏族逐渐明白和天下诸侯对立毫无益处,王上主动放下身段,他们何必强撑着咬牙不放。
在中原内部,中都城和诸侯国有权柄争夺,一旦走出去,面对陌生环境,大家需要拧成一股绳,守望相助,才能拿下更多资源。
掌握的资源足够多,获取的利益足够丰厚,日后发生摩擦,才有针锋相对的底气。现如今,敢和四大诸侯叫板,无疑是鸡蛋碰石头,自找没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