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没人实践,或许不是没想到,而是不具备条件。
能让各国氏族趋之若鹜的商品少之又少。迄今为止,仅有郅玄能够拿出来,还可以大批量提供。
经此一事,卿大夫对郅玄无不佩服,对年轻的国君也生出几分忌惮。部分人甚至觉得郅玄早就在谋算东梁国,发展商业也是其中一环。
算无遗漏,历代先君少有能匹敌者!
以诸侯国的政治形态而言,被氏族忌惮不算是件坏事。郅玄发现以后也就听之任之,没有设法扭转形象,更没开口解释,任由众人自行发散。
心机深沉,未雨绸缪,走一步看三步,套在国君身上,简直就是明君光环。
提前谋算东梁国发散到他记仇,说他要雪先君之耻也没什么不对。
一个记仇的国君令人提心,一个记仇还能报仇的国君就象征着恐怖。
郅玄起初只想给东梁国一个教训,连本带利收些好处。不想战争还没开始,事情的发展就出现偏差。
西原国发起国战是正义的,是对东梁国的不义进行回击。身为国君的郅玄却形象大变样,从一个有为上进的青年向老谋深算转变。
目前国战未启,关于国君的真性情仅在西原国上层流传。等到战争开始,消息大面积扩散,郅玄的风评如何,他本人更是无法控制。
听着粟虎等人的战备情况,迎上对方若有所思的眼神,郅玄很是无奈,却也要端正表情,继续做高深莫测状。
演戏也要演到底。
让人忌惮好过不被放在眼里。
在郅玄和卿大夫的共同努力下,西原国这部战争机器正轰隆隆开启,目标锁定东梁国,时机一到就会猛冲先前,碾碎所有拦路之敌。
与此同时,北安国朝堂上,归来的赵颢当众表示,他接受庸国人投诚。
庸侯和庸国氏族都在北都城,听闻消息无不大惊失色。
怎能如此!
他们托庇北安侯保护,日思夜想有朝一日能返回国内,重惩叛乱之人。不料事情尚无眉目,北安国的公子颢,堂堂六卿之一,竟然要接受庸国人投诚?!
庸侯不只惶恐,更加愤怒。
在人王下旨之后,他以为麻烦能够解决,必要时还打算借北安国的兵力对国人进行压制。
万万没想到,赵颢竟会做出此举!
君上,这该如何是好?
庸国氏族深知公子颢的能力,知道他向来说一不二。当众表态接受投诚就一定不会反悔。
他们逃出国都,依靠北安国才能保存体面。不想这份虚假的体面即将被撕碎,还是被公子颢,北安侯的亲生儿子!
朝堂上,群臣对赵颢的决定议论纷纷,不赞同的氏族当场质疑,并提出会惹怒中都城。
赵颢耐心听对方说完,才道:我只收投诚之人,不占庸国之地,中都城何来问责?
殿内顿时一静。
公子不收庸土?有卿大夫反应极快,立即抓住赵颢话中要点。
然。赵颢颔首。
这是郅玄提出的办法。
中都城不愿坐视庸灭国,那就不灭。土地留着,国都留着,谁能言是灭国。
至于庸人,自己身上长腿,愿意去哪就去哪,没有强行限制他们居于何处的道理。
氏族不高兴就转投他国,有的直奔向中都城,人王同样高高兴兴接纳。没道理换成国人和庶人就不行。
不许庸人离开,先把投奔中都城的氏族赶出来。
人王会这么做吗?
当然不能。
不灭国只移民,郅玄明摆着钻空子,却没人能挑出他的理来。
草原双城正缺人,西原国和北安国也不嫌人多,庸人投奔过来,分房子分地都没问题。愿意去草原,好处只会更多。
赵颢难得有耐心解释,当着众人的面将事情分析透彻。
等他话音落下,上自北安侯下至卿大夫全都默然,许久没说出一个字。
这是公子颢的行事作风吗?
向来喜欢抄刀子砍人的突然玩起计谋,这画风是不是有哪里不对?
第一百六十章
北安国上下都是行动派。
之前迟迟没有动作,全因朝堂上无法达成一致。碍于中都城,部分氏族对庸国人的投诚心存疑虑。
如今问题解决,赵颢数语打消众人顾虑,北安侯大喜,当即召见庸国来人,并派人前往庸都张贴告示,告知庸国上下这个喜讯。
凡迁移者,予田地房屋,税同赵地。愿往草原,予田地房屋,并予畜禽,两年不税。
告示内容简单粗暴,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直截了当告诉众人,公子颢接受他们的投诚,不过需要离开庸国,前往北安国和草原定居。
故土难离,每个时代皆是如此。
知晓北安国的要求,少部分国人打了退堂鼓,实在舍不得家产。更多人却开始收拾行囊,准备随来人一同启程。
舍弃田产房屋固然可惜,留下来麻烦却会更多。
从北安国的告示可以看出,庸侯和出逃的氏族早晚还会回来,就算庸侯不回来,继任者也会出自他的血脉。虽言国人有逐君的权力,但以庸侯的作风,事后报复定会猛烈无比。
不舍手中田产,不愿离开庸都,等到情况变化那一日,无异于引颈就戮。
北安国开出的条件相当不错,去了有田有房,税比赵地,无需为生计发愁。愿意前往草原还能领到牛羊鸡鸭,更能免两年税。这样的好事简直是天上掉馅饼,做梦都想不到。
回想之前过的日子,对比告示中给出的好处,绝大多数庸国人都下定决心,咬牙舍弃国内的一切,和亲族一起踏上迁移之路。
令人吃惊的是,原本留在庸都的几家氏族带头前往草原,而且是举族迁徙。看他们的架势,基本上去了就不打算回来。
他们从告示中看出许多东西,国人庶人忽略的要点,久经政治斗争的氏族家主不会忽略。
在做出决定之前,几位家主私下见面,聚到一起商议,都认为前往草原是最好的出路。
北安国是大国,国内氏族素来骄横,和西原国不相上下。他们投奔过去,处境会十分尴尬。不至于无法立足,想要融入进去却是千难万难。
与其去北都城做个边缘人,不如赌上一回,全族迁往草原。
郅玄和赵颢在草原建城,事情早已经传遍各国。
建城之初条件艰苦,一切都是从无到有。如今情况不同,从往来的商队口中传出消息,草原双城雄壮恢弘,胜过许多诸侯国国都。城内有专门开辟的商坊,城外有矿场工坊,还有大片无主之地。
商人说得再好,城池到底竣工不久,又是深入草原,在多数人看来难免有些贫瘠。但这也意味着机遇,有幸抓住,家族非但不会衰落,反而能更上一层楼。
国人庶人能领畜禽,我等不与其争,以钱绢购买。
庸国和北安国相邻,庸国氏族大多清楚北安国的经济情况。能一次给出数量庞大的牛羊鸡鸭,绝不是北安国的手笔,最大的可能是西原国。
西原侯和公子颢结成婚盟,赵颢要安置投诚的庸国人,郅玄在能力范围内进行帮扶,很是合情合理,不会令人感到意外。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