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着看小说网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章

第9节(2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到时候还有没有人能想起他们五个,可就难说了,说不定到时候还得一笔银子打点呢。

辛辛苦苦花费了几万到十几万不等的银子,得了个官职,连官印都没捂热乎呢,这就要人去职丁忧,那五个非要哭死不可!

“去派人快马加鞭,一定要赶在他们到达的时候到,让他们五个给朕的景阳伯做个孝子贤孙的样子,这侄子也是子嘛!”正和帝从来就不是个好人,如今更是乐意帮石磊那个讨人喜欢的小家伙儿,狠狠整那五个叔叔一把,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让他们的钱进了自己的荷包,还不用给了官职怕他们当不好,连累了定军侯府去。

“皇上,您这一手,可真够给小定军侯出气的了,这回可省了小侯爷胆战心惊的生怕那五位给他惹事了。”高大总管喜气洋洋的去传旨了,这哪里像是去传祭奠的旨意啊?跟传赐婚的旨意似的。

正和帝看着高大总管出去,心说小定军侯这家伙别看不着调些,但是人品还是不错的,就连高达都能欣赏他,可见朕还真没看错人,要知道高大总管可不是谁都能看得入眼的人。

而另一边,五个人带着各自的小厮随从们,紧赶慢赶的,一路上风尘仆仆,终于是在冬月初,到了景阳府,先是洗漱了一番,换上了孝衣后,这才直奔景阳伯府邸而去,而不是跟石大总管似的,一路穿着孝衣哭着到的景阳伯府,连洗漱都没能顾得上。

他们五个根本就没打算穿着孝服去奔丧,多难看啊!五个人也是好不容易出来一趟,除了老五就喜欢银子不爱美色,其余的四个没少在路上逛游青楼楚馆。

穿着孝服你能进去那烟花之地么?

到了地方再换上衣服再哭一路,跟一路急来风尘仆仆的石大总管能比吗?

这样的差别,只要眼睛没瞎的人都看得出来,这远近亲疏,高下立判!

他们五个呼呼啦啦带了一大帮子人前脚刚进了景阳伯府邸,后脚天子的使臣也到了,礼部来祭奠的人代表的是皇帝陛下,五个人刚要放声大哭以示伤心,还没开口呢,那边圣旨一来,硬生生的给憋了回去,这下子,本来冷冷清清的景阳伯府,可是热闹了起来。

至于这服丧的规矩,咱们先弄个清楚明白喽,日后也好方便大家知道,首先这服丧第一个,就是斩衰。

这是最重的丧服,适用于子为父、未嫁之女为父、嫁后因故复从父居之女为父,嗣子为所嗣之父、承重孙为祖父,妻妾为夫,父为长子。明清二代,规定子(包括未嫁之女及嫁后复归之女)为母(包括嫡母、继母、生母)也服斩衰。子女为父母服最重之丧,这容易理解,妻妾为夫也不难理解,因为这都是以卑对尊,但父为长子却是以尊对卑,为什么要服斩衰呢?长子指嫡妻(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如嫡妻无子,则“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可在妾所生之子中立最年长的一个为长子。长子是家族正统所系,同被称为庶子的其他诸子相比,具有特殊的地位。“父为长子”,这里所称的父,必须本身就是长子,是上继父、祖、曾祖、高祖的正嫡,他的长子将来要继承正嫡的地位,是先祖正体的延续,承受宗庙付托之重。在这种情况下,长子先死,父为之服重丧,一则表示为自己的宗族失去可以传为宗庙主的重要人物而极度悲痛,二则表示对祖宗的尊敬。秦汉以后,随着典型的宗法制度的瓦解,斩衰中父为长子服重丧这一项,一般说来也就不再实行了。

持斩衰之服的男子全套丧服是:

斩衰裳,苴绖(judié)、杖、绞带、冠绳缨、菅屦。衰亦作缞,是麻质丧服上衣,裳为下衣。斩是不加缝缉的意思。斩衰裳用每幅(二尺二寸为一幅)三升或三升半(八十缕为一升)的最粗的生麻布制作,都不缝边,简陋粗恶,用以表示哀痛之深。斩衰裳并非贴身穿着,内衬白色的孝衣,后来更用麻布片披在身上代替,所以有披麻戴孝的说法。苴绖,指用已结子的雌麻纤维织成的粗麻布带子,共两条,一为腰绖,用作腰带,一为首绖,用以围发固冠,有绳缨下垂。杖,也就是后世俗称的哭丧棒,斩衰所用之杖为苴杖(苴有粗恶之意),竹制,高与胸齐。用杖有两重意义,一是表示丧主的身份,在传统丧礼中,只有孝子用杖;二是表示“孝子丧亲,哭泣无数,服勤三年,身病体羸,以杖扶病也”。绞带,是以绞麻为绳作带,与腰绖相似。古时祭服用带,有大带、革带之分,革带用来系韨(fu,革制蔽膝),大带用丝织品制成,加于革带之上。丧服中的绞带代替革带,腰绖则代替大带。冠绳缨,指以麻绳为缨的丧冠,冠身也是用粗麻布制作。菅屦,是用菅草编成的草鞋,粗陋而不作修饰。

如持丧者是女子,绖、杖、绞带、菅屦与男子相同,但不用丧冠,而是用一寸宽的麻布条从额上交叉绕过,再束发成髻,这种丧髻叫做髽(zhuā)。髽用一尺长的小竹为笄,叫做箭笄。另外还要用粗布包住头发,叫做布总。女子的外衣原先都是连裳于衣,斩衰裳也无上下之分,连为一体。

斩衰之服的丧期是三年,但并非三个周年,只要经过两个周年外加第三个周年的头一个月,就算服满三年之丧,所以实际上是二十五月而毕。也有一种意见认为,三年之丧应服二十七个月,唐代以后多从二十七月之说。开始服丧,叫成服、持服;服丧期满,叫释服、服阕。行三年之丧据说是因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所以,父母死后,为人子者要服丧三年以报答养育之恩。《荀子·礼论》有这样一段话:“三年之丧,人道之至文者也,夫是之谓至隆,是百王之所同,古今之所一也。”近世学者认为,最重之丧,丧期三年,可能是殷人或东夷的传统,经儒家竭力提倡(孔子是殷人之后),到战国时逐渐推广,而真正成为制度被社会普遍接受,则在汉代以后。

持斩衰之服者,在三年丧期中的饮食起居日常行为也有制度规范。饮食方面,《礼记·间传》说:“斩衰三日不食。”《问丧》说:“亲始死……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故邻里为之糜粥以饮食之。”就是说首先要绝食三天,到既殡以后,可以“食粥,朝一溢(1升的1/24)米,莫(暮)一溢米”;百日卒哭以后,可以“疏食水饮”;一年小祥以后,可以“食菜果”;二年大祥以后,可以用酱醋调味;丧满服阕,禫祭以后,才能饮酒食肉。但也有变通之处,《礼记·曲礼》说:“有疾则饮酒食肉,疾止复初。……五十不致毁,六十不毁,七十唯衰麻在身,饮酒食肉处于内。”居丧期间身有疾病或年事已高,为了避免身体毁伤,不能从头至尾办完丧事,陷于“不慈不孝”,允许增加营养以保护健康。在居处方面,规定在未葬以前,孝子要“居倚庐,寝苫枕块”,“寝不脱绖带”。倚庐是靠着门外东墙临时搭建的简陋棚屋,苫(shān)为草垫,块指土块。既葬以后,孝子所居倚庐的内壁可以涂泥挡风。百日卒哭以后,可以对倚庐稍加修整,并铺设不纳头的蒲草席。一年小祥,才拆除倚庐,在原处改建小屋,用白灰涂墙,称为垩室,居于其中,并铺用普通寝席。二年大祥,复居正寝,但仍不能用床。直到服丧完毕,才一切如常。妇女居斩衰之丧,则不必居倚庐和寝苫枕块。其他方面,规定在未殡之前,孝子要哭不绝声,“昼夜无时”,既殡以后,要一朝一夕哭两次。以后在整个丧期中,“思忆则哭”。至于不得婚娶,不得赴宴,不得听音乐,不得游戏笑谑等,更是理所当然。还有三月不沐、在大祥移居正寝之前夫妇不得同居等要求。总之,为了表示哀痛之深,持斩衰之服者在居丧期间要过极不正常的生活。《礼记·三年问》说:“创钜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迟。三年者,称情而立文,所以为至痛极也。斩衰,苴杖、居倚庐、食粥、寝苫、枕块,所以为至痛饰也。”事实上这许多琐细而苛刻的规定一般人很难完全做到,后世也多有变通。“居倚庐、寝苫枕块”,只是名义上的礼节,饮食之类,更难限制。但居丧尽哀,仍是普遍的伦理要求,形毁骨立,扶而能起,杖而能行,被认为是孝心的体现。孝子们向亲友分发讣告,也每自称“稽颡泣血,匍匐苫次”。

东汉以后,服斩衰之丧者如是现任官员,必须离职成服,归家守制(守丧),叫做丁艰或丁忧。父丧称丁外艰或丁外忧,母丧称丁内艰或丁内忧。至丧期结束,才能重新复职。在特殊情况下,皇帝以处理军国大事的需要为理由,不让高级官员离职守制,称为夺情,但遵旨依旧任职视事者往往被攻击为有悖人伦,要承受极大的舆论压力。在科举时代,士子遇斩衰之丧,在丧期内也不得应考。如得到父母亡故消息故意隐瞒,不离职奔丧,叫做匿丧,被发现后,会受到严厉处分,而且为人们所不齿。

故而,石磊那五位叔叔,还真不得不离职奔丧,毕竟,那也是他们的亲姑父呢,官场上不管你怎么样,这明面上的规矩谁都得遵守。

124标准接待

接到圣旨后,景阳伯夫人、石家的老姑奶奶张石氏就谢了恩,将圣旨好生供奉起来,顺带安排时间,也要接见一下奔丧而来的五个侄子。

张石氏心里是生气的,因为她不只是给石磊报了丧,还给五个侄子家也报了丧,张石氏可不是石老太太那等女子,当家理事自有规矩气度,哪怕再看不上石老太太以及那五个侄子,张石氏也不会失了礼数乱了分寸。

无奈,五个侄子家的守门奴才都是狗眼看人低的货色,见来人一身麻布衣服,风尘仆仆又不认得,就以为是个穷亲戚,连问是什么事情都没有,就给打发走了,去报丧的人也是有骨气的,既然不让咱们进去,那俺们就当没你们这家亲戚!

回来跟张石氏一说,气的老太太砸了好几个瓷盘子。

还是石大总管坏啊!

这老狐狸看老姑奶奶生气了,立刻就在一边添油加醋:“老姑奶奶也别生气了,他们都是这几个月当了官的人呢,若是报了丧,岂不是要丁忧?那前途可就没了,虽然说是用银子买的官职,但好歹也是个官儿不是?”

“这是他们的亲姑父!”张石氏气的不行:“我石家怎么会出这样的子孙!弟妹不愧是庶出,这儿子让她教养成这样,怎么有脸去见我弟弟!”

大家看出来了吧?

这位张石氏,那是一点儿都看不上石老太太的,不只是因为出身的嫡庶问题,还因为当年的事情,除了石老太太自己,也就这位张石氏知道的一清二楚。

因为老老侯爷没有别的人可以诉苦,就只有跟这位长姐说了,后来老老侯爷养废了五个儿子的主意,还是张石氏给老老侯爷出的呢,根上不好,就是结了果子,也是个孬果子。

只是张石氏当时的意思是,就算是老老侯爷不管儿子,石老太太还不管吗?

不过张石氏当时是觉得:男孩子长于妇人之手,能有什么大出息?这样日后也省的跟老大拔尖儿,且年龄上相差巨大。

等他们长大了,大侄子连嫡子都有了。

再者说,这石老太太也是王府里出来的女儿,哪怕是个庶女,教养上差了些,可是看她算计弟弟算计的那么到位,怎么着也不是个蠢笨之人,只求她别把五个儿子养的太过精明厉害,而从来没有想过,石老太太不会教养孩子!

结果一个有心一个无意,两个人都对五个儿子管而不精,严而不教,这儿子也不用特意去养废了,直接就是五个废物点心。

不过张石氏这位老太太可真是说话够黑的,这种话说出来,若是被人听到了,石老太太可就惨了!

幸亏这里都是自家人。

“老姑奶奶慎言!”石大总管可是深谙“慎独”的道理,他们可是官家,有些事情必须要慎重。

“石墨啊,这里的事情我是没那个心力了,你跟张忠一起,该处理的就处理,你说的事情,我同意了,与其在这里受气,不如回去呢,好歹我家小石头,还是念着我这个姑奶奶的。”张石氏经历过丧夫之痛,本来已经是心灰意冷,但是看看自家才六岁的小孙子,到底是挺了过来,而石磊派石大总管带了人来,也震慑住了那些心怀叵测的族人,张家没有血缘近亲,都是一族的远支族人,贪财的要死,张石氏可不想在这个群狼环伺的地方久居,还是带着孩子去京里吧,起码自己的侄孙子还是个好的,值得投靠的。

石大总管也跟这位老姑奶奶说了石磊的难处,又添油加醋的夸张了三分,就差把石磊的三个孩子说成小白菜了。

这下子可好,一听说那石老太太竟然打上自家爵位的念头,张石氏就更要回去了,自己弟弟千辛万苦防来防去,连五个儿子都给养废了,为的不就是定军侯的爵位不能落到有十家王府血脉的人手上吗?

若是真让她图谋了去,自己死了都不知道要怎么面对弟弟的英灵!

这样一来,景阳伯张家的张忠总管,看来的五个爷们满面红光的样子,一看就更不顺眼了,直接让人按标准接待,不给任何例外!

什么叫按标准接待呢?

先说说,他们跟景阳伯到底是隔了关系的,虽然说是亲姑父,但是也算是外姓人,故而他们不用服斩衰的孝。

又因为他们乃是继室夫人所出,虽然也是嫡子,但是却要在“嫡子”的前面加上“继”字,所以这关系又差了一层,也不用他们服齐衰的丧。

何为齐衰呢?请大家看一下解释。

斩衰乃是第一等的服丧规矩,而第二等的就是齐衰。

这是次于斩衰的第二等丧服,本身又分四个等级:齐衰三年,齐衰杖期(ji),齐衰不杖期,齐衰三月。

齐衰三年适用于在父已先卒的情况下,子及未嫁之女、嫁后复归之女为母,母为长子。父母虽然同为子女的生身之亲,但在宗法社会中,父为一家之长,父母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又因为男女不平等,夫为妻只服齐衰杖期,父在而母卒,其子所服不能重于父亲,也只能跟着服齐衰杖期;如果父已先卒,则可以加重丧服,但仍为父的余尊所厌(yā,压降、降低),所以服次于斩衰一等的齐衰三年。对继母的丧服,与亲生母相同,这是由于继母与自己虽无血缘关系,但她是父亲的正式配偶,地位与亲生母一样,所谓“继母如母”,服制也就没有区别。唐玄宗时制定《开元礼》,把对母亲(包括嫡母、生母、继母、嗣母)的服制改为不管父在、父不在,一律齐衰三年,明代以后又加重为斩衰三年,与父丧完全一致。至于母为长子,是根据母从于父的原则,但《丧服》所定子为母只服齐衰,母对长子当然不能更重于此,所以也低于父为长子一等,定为齐衰三年。明代以后,母为长子改为齐衰不杖期。

齐衰三年的全套丧服是:

疏衰裳、齐,牡麻绖,冠布缨、削杖、布带、疏屦。

疏有粗意,疏衰裳是用每幅四至六升的粗麻布制作的,较斩衰所用略细。齐谓衣边经缝缉而显齐整。牡麻绖是用不结子的雄麻的纤维织成的粗麻布带子,也包括首绖、腰绖两种。丧冠所用麻布也较斩衰略细,并以麻布为缨,叫冠布缨。杖用桐木制作,叫削杖。布带为麻布所作,用如绞带。疏屦也是草鞋,但用细于菅草的藨(piǎo)草、蒯草编成。妇女则无冠布缨,代以布总和用柞木制作的恶笄,仍梳髽,其余同男子一样。

齐衰三年丧期也是名为三年,实际上二十五月(一说或二十七月)而毕。

齐衰杖期适用于父尚在世的情况下,子、未嫁之女、已嫁复归之女为母,夫为妻。父在为母仅服杖期,是因为“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天无二日,士无二王,国无二君,家无二尊,以一治之也”。(41)但为父斩衰三年、为母仅齐衰杖期,总嫌轻重不当,“孝子心有不安”,如前所述,后世对这一规定有所变动。夫为妻齐衰杖期,和妻为夫斩衰三年,服制上的不平等也十分明显,这也反映了妇女低下的社会地位。此外,对因故被父亲单方面离弃的生身之母,则不论改嫁与否,也不论父在、父不在,也是齐衰杖期之服。

齐衰杖期丧服与齐衰三年完全相同,所不同的只是丧期较短,仅为一年。

齐衰不杖期适用于为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未嫁之姐妹、长子以外的众子以及兄弟之子。此外,祖父母为嫡孙、出嗣之子为其本生父母、已嫁之女为父母,随母改嫁之子为同居继父、妇(儿媳妇)为舅姑(公婆)、为夫之兄弟之子,妾为女君(夫的正妻)也服齐衰不杖期。旧时宗法制度认为,女子一旦出嫁,就脱离了父亲的宗族,而加入丈夫的宗族,“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故父者,子之天也。夫者,妻之天也。妇人不二斩者,犹曰不二天也”。

妇女不能有两重服斩衰之丧的关系(“不二斩”),所以已嫁和未嫁有很大区别,已嫁妇女就不再为父母服三年重丧了。所谓继父,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出继之父,即嗣父,一是指母亲再嫁的后夫。这里讲的同居继父,指后一种关系。因为随母改嫁,与继父同居,受其养育之恩,所以虽无血缘关系,也为其服丧。如不随母改嫁,则不必为继父服丧。妇为舅姑的丧服,后世改为与子为父母一样,加重为斩衰三年,这是“既嫁从夫”原则的进一步落实。

齐衰不杖期的丧期与齐衰杖期没有区别,都是一年,丧服则有两处不同,一是不用杖,二是改疏屦为麻布制作的麻屦。

齐衰三月适用于为曾祖父母,高祖父母。此外,一般宗族成员为宗子,也是齐衰三月之服。在宗法制度下,大宗宗子作为祖先的继体,宗族的象征,是全体家族成员宗奉的对象,宗族成员即使与宗子的血缘关系已相当疏远,也要为之齐衰三月以表示尊祖敬宗。

齐衰三月丧期很短,仅为三月,丧服与齐衰不杖期基本一致,只是改用麻布制作的麻屦为用细麻绳编成的绳屦。

对服齐衰之丧者,丧期内的饮食起居,也有一定的规范。

齐衰三年也是重丧,其要求与斩衰三年大致相同,只是饮食方面改初丧三日不食为二日不食,以示稍轻。齐衰杖期、不杖期则是初丧三餐不食,然后疏食水饮,不食菜果。杖期者终丧不食肉、不饮酒;不杖期者三月既葬之后可以食肉饮酒,但不能与人会饮共食。居处方面,除齐衰三年也有倚庐之制外,其余一律居垩室,但不杖期者三月之后可以复归正寝。齐衰三月与杖期、不杖期差别不大,但丧期既短,三月之后,就一切如常了。

125猜测来意

既然不够齐衰,那就直接按大功来服丧好了,张忠这位景阳伯家的大总管,跟石大总管私底下没少交流,两个人呢,一个是忠于张家,哪怕仅剩下老太太跟小少爷了,也是忠心不改,另一个忠于石家,而张老太太乃是石家嫡出的老姑奶奶,两个人虽然姓氏不同,效忠的府邸也不同,但是打断骨头连着筋呢。

石大总管虽然不知道为什么这五位顶着严寒冒着酷雪来奔丧,但是他可是从张大总管嘴里听说了,他们去报丧连门都没进去。

若说他们伤心亲姑父的去世,那纯粹是属海王八摸黑上岸,刨坑儿扯蛋呢!

再想想他们五家的作风,石大总管不难猜出他们是奔什么来的,只是空口白牙的说什么都没用,于是石大总管就跟张大总管一起猜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虽然没有拿到真凭实据,可也猜了个八九不离十。

说给张老太太一听,老太太都气乐了:“好好好!”连说三个“好”字儿。

“这是看我老了,什么阿猫阿狗的都可以欺负了!”老太太一句话,让底下人都跟着生气了。

于是对着五兄弟,更是没有一点儿亲热的意思,表面上公事公办,说了是服丧来了,那就按例服丧,一点儿水都不放,还是拉着礼部的人一起看着五兄弟。

按张老太太的话来说,就是自己没有个儿子,孙子太小,五个侄子那就是来给她顶门面来了!

本来以为是来拿金银的,结果却真的变成了奔丧,五兄弟别提多难受失落了。

饮食上那是丝毫不差,清水白面馒头噎的五兄弟面如菜色,晚上睡觉也冻的哆哆嗦嗦,还不能不照着做,谁让这死了的是他们的“亲”姑父呢!

更何况,这一来,他们需要服大功,官职不说要辞去那么严重,可也需要挂职服丧,等他们服完了大功的丧期,还得花一大笔银子上下打点才能被起复,等于花了两倍的银钱,干了一件事情嘛!

偏偏这死了的还是他们嫡嫡亲的亲姑父,哪怕血缘再远一点儿也成啊?哪怕当作自己不知道呢!

可是没有可是!

圣旨都下了,更让他们郁闷的是,礼部的来人还认识他们!

被张老太太一指点,礼部来人更是得了皇上的授意,特特的跟他们五个说了一遍关于这服丧的需要,而且还是当着那么多前来奔丧的人的面说的。

他们就是想推都没地方推却!

咱们先看一下,何为:“大功”

大功者,又次于齐衰一等,适用于为从父兄弟(伯叔父之子,即堂兄弟),已嫁之姑母、姊妹、女儿,未嫁之从父姊妹(伯叔父之女,即堂姊妹)及孙女,嫡长孙之外的众孙(包括未嫁的孙女),嫡长子之妻。此外,已嫁之女为兄弟及兄弟之子(侄),已嫁、未嫁之女为伯叔父母、姑母、姊妹,妻为夫之祖父母、伯叔父母以及夫之兄弟之女已嫁者,出嗣之子为同父兄弟及未嫁姊妹,也都是大功之服。

大功的丧期为九个月,丧服为布衰裳,牡麻绖,冠布缨,布带,绳屦。这里的布是指稍经锻治的熟麻布,较齐衰用的生麻布细密。妇女不梳髽,布总亦用熟麻布。

居大功之丧者初丧三餐不食,葬前居于垩室,疏食水饮,不食菜果,三月既葬,可食肉饮酒,复居正寝。

126大换作风

这里面还有一个说法儿,那就是小功。

又次于大功一等,适用于为从祖父母(父亲的伯叔父母),堂伯叔父母(父亲的堂兄弟及其配偶),从祖兄弟(父亲的堂兄弟之子),已嫁之从父姊妹及孙女,长子外的诸子之妻,未嫁之从祖姑姊妹(父亲的伯叔父之女及孙女),外祖父母、从母(姨母)。此外,妻为娣姒(妯娌)、夫之姑母、姊妹,出嗣之子为同父姊妹之已嫁者,也服小功。

小功丧期为五个月,其服饰是布衰裳,澡麻带,绖、冠布缨,吉屦无绚(qu)。

小功所用的麻布较大功更细。所谓澡麻,是指经过洗涤的较白的麻。吉屦即日常所穿的鞋,绚是鞋鼻上的装饰,用以系带,小功是轻丧,不必专备服丧用的鞋,吉屦去绚即可。

这大功五兄弟服了,他们的儿子女儿还得服小功,五个人又火急火燎的给家里去信儿,这事儿都惊动了皇帝下了圣旨,他们家可得按制服丧,一切不合规制的东西,赶紧的都撤了!

这万一被人发现,自家竟然不尊皇命,可是要掉脑袋的大事情!

按理来说,石磊的夫人去了,他们好歹也是长辈,也需要服丧的,可是他们仗着石磊孤孤单单一个人,他们又是长辈的身份,自持身份又不太懂这些顾忌,就没服丧,如今还是披红挂绿喝酒吃肉呢,而石磊的定军侯府,本来就在重孝期间,六家人如同两个世界过活,一个银装素裹重孝服丧,另一个红男绿女描眉打扮。

按例,他们是长辈没错儿,但是他们也应该是服小功的,可惜,他们没服!

不过那个时候,石磊正在强行分家,也没顾得上跟他们算这个服丧居功的账,他们更是没想起来。

礼部的人也是个促狭的,详细的告诉他们不按制服丧的后果,五个人都吓了个半死,赶紧的让人回家安排去!

以前不知道,无知者无畏,但是现在知道了,那就不能再装傻了,于是石老太太她们每日盼啊盼的,盼回来一封要求他们大功服丧的信!

石老太太本来很不高兴,结果看到信里说是皇帝陛下下的圣旨,一下子就害怕了,本来描眉打扮的五个儿媳妇,也都去洁了面,衣服什么的全换!

石磊听到定军堂大换作风,还挺纳闷儿:“这是怎么了?好好的换什么衣服啊?”

石磊可是很清楚的记得,石老太太因为是庶出,最是看重她自己正室的身份,穿的衣服基本上都是正红色居多,哪怕这么大岁数了也没能改变多少。

因为按制,侧室妾庶等是不能穿红的。

“小侯爷,您忘了,老姑奶奶家去了的老姑爷,可是她们的亲姑父,不至于齐衰,也得服个大功,就是咱们家的三位少爷小姐,也得服小功呢。”石来顺倒是比石磊清楚多了。

“可怜见的,他们还服着斩衰呢!”石磊假装抹了抹眼泪儿:“只是这也太做作了吧?”

石磊早就接到了高大总管给他的信儿了,正和帝的圣旨内容,详细的不清楚,但是具体的还是知道的,这是怕了皇帝陛下的圣旨,不得不服丧呢。

“甭管做不做,她们好歹也得是那么个意思,不然等老姑奶奶来了,可怎么是好呢?”石来顺听家里祖父说过,老姑奶奶那可是真横,将门虎女不是白得的称号。

127何为缌麻

石磊饶有兴趣问石来顺:“老姑奶奶真的那么厉害?”

“小的听祖父说起过,说那可真是咱定军侯府的姑奶奶,将门虎女,绝不是浪得虚名之辈,哪里是那个……”说着还指了指定军堂方向:“……那个可比的?等老姑奶奶回来了,这府里可就有好日子过了,您也不用担心,那位有什么手段了,咱家老姑奶奶,那才叫有手段呢!”

“若真如此,那我就放心了。”石磊知道石家出去的那位老姑奶奶是真能压制住石老太太,他的心就忍不住想时间过得快点儿。

实在是他被石老太太烦死了,这有千日做贼的可没有千日防贼的,而且防的还是家贼。

“只是这老姑爷去世了,咱们还得通知边关的那三支族人,好歹是一族之人,也是需要缌麻服丧的。”石来顺不得不提醒石磊一声儿,这事儿都惊动了皇帝陛下,好歹族里也得给服丧不是?

何为缌麻呢?

这是最轻一等的丧服。适用于为族曾祖父母(祖父的伯叔父母)、族祖父母(祖父的堂兄弟及其配偶)、族父母(祖父的堂兄弟之子及其配偶)、族兄弟(祖父的堂兄弟之孙),从祖兄弟之子,曾孙、玄孙,已嫁之从祖姑姊妹,长孙之外的诸孙之妻,姑祖母,姑表兄弟,舅表兄弟,姨表兄弟,岳父母,舅父、女婿、外甥、外孙。此外,妻为夫之曾祖父母、伯叔祖父母、从祖父母、从父兄弟之妻,也都有缌麻之服。

缌麻丧期仅为三个月。当时用来制作朝服的最细的麻布每幅十五升,如抽去一半麻缕,就成为缌。因为其细如丝,正适宜用作最轻一等的丧服。

小功及缌麻在五服之中属于轻丧,要求居丧者初丧之时两餐不食或一餐不食,丧期内不饮酒食肉,但不作严格规定,仍居正寝,并可用床。

对斩衰三年、齐衰三年、齐衰杖期、齐衰不杖期、大功、小功的丧服,还有受服的规定,也就是在居丧一定时间后,丧服可由重变轻。三年之丧,其间受服五次,大功、小功丧期较短,仅受服一次。服制变除办法十分繁琐,这里就不多说了。

还应该提到的是,《仪礼·丧服》规定对未成年去世的宗族成员另有一套服丧等级,分为殇大功九月、殇大功七月、殇小功五月三种。郑玄说:“殇者,男女未冠笄而死,可哀伤者。”

所谓未冠笄,是指未满二十岁。据《仪礼·丧服传》,“年十九至十六,为长殇;十五至十二,为中殇;十一至八岁,为下殇;不满八岁以下,皆为无服之殇”。宗族成员未成年死亡,就依其血缘关系的亲疏,并分别长殇、中殇、下殇的不同情况,决定服制的轻重,但即使最亲的子女、弟妹、叔父、姑母,其长殇也只服大功九月,总的原则是轻于成人。

丧服的制定主要考虑宗族关系,但在西周、春秋,君统和宗统往往是一致的,所以《丧服》中还规定了诸侯为天子,大夫、士、庶人为君(此指诸侯),公、士、大夫之众臣(仆隶)为其君(此指主人)的不同丧服。后世帝王去世,在一定时间内,国内禁止婚娶和一切娱乐活动,全体臣民都要为之服丧,称为国丧。奴仆为主人服丧,也被看作是天经地义的事。

128姑奶奶到

“对对对!”石磊被提醒也才想起来:“赶紧派人去,哪怕是过年也要去,最好过了年回来,就说一接到信儿就去了边关,过年没能赶回来,族里也要好好服丧缌麻,老姑爷爷可是景阳伯,不要丢了脸面。”

“小的知道了!”石来顺赶紧下去安排人报信儿,边关可离京城不近,就是小侯爷不说,这过年也赶不回来了。

景阳伯府处理完琐事,张石氏便动身回娘家,石大总管跟张大总管联手镇压了那张家族人,而五兄弟也被两个人拉出去当了盾牌,毕竟五兄弟如今也是官身了嘛!

气的五兄弟要死要活的,这当官当的好好的,一服丧就什么都没有了,还要被人当盾牌使不说,就连一个铜板都没捞到,回去的路上,别提多沮丧了,真是跟奔丧的样子差不多了,这回可是真的愁眉苦脸,不是在演戏了。

及至腊月初十,一行人紧赶慢赶的,终于回到了京中的定军侯府。

二十大车的东西,四十小车的物件儿加上四十多口子人,其余的都在景阳府就处置好了,这些是张老太太贴身的人和东西,还有小孙子张志超的。

可以说,这是张老太太的所有家当了。

此时的定军侯府,中门大开,两旁两排人,头一排家丁,第二排护卫,各个都是麻布衣服白腰带,白头带。

丧服居然为布衰裳,牡麻绖,冠布缨,布带,绳屦。这里的布是指稍经锻治的熟麻布,较齐衰用的生麻布细密。

几个迎接出来的婆子并没有梳髽,更没有穿金戴银,而是用布总做的衣服,和熟麻布扎头而已。

石磊这是故意的!

绝对是故意的!

这可是大功的丧服!

这是拿家里下人们跟五位叔叔一样,给老主子服丧呢!

五个兄弟一看到摆出的架势,当即就感觉到牙疼了都!

至于石老太太?

她一个后院老太太,自然不能在大门口迎接,倒还真不知道石磊来了这么一手,将五个儿子给踩进了泥里去。

而头一辆马车的车窗帘子被掀开,张老太太透过缝隙看到了眼前的一幕。

第9节

恋耽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